锦绣北疆绿更浓——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在行动
锦绣北疆绿更浓——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在行动
锦绣北疆绿更浓——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在行动新华社记者 刘 伟(wěi) 张丽娜 魏婧宇
三北(sānběi)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(cuìruò)地区,也是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攻坚区、防沙治沙的核心区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工作,提出打一场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,强调“要突出治理重点(zhòngdiǎn),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(biāozhìxìng)战役”。
今年6月17日是第31个“世界(shìjiè)防治荒漠化和干旱(gānhàn)日”。记者深入黄河(huánghé)“几字弯”攻坚战、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(jiānmièzhàn)、河西走廊—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一线,感受到决战沙海、绿染北疆的蓬勃力量。
夏日的乌兰布和沙漠骄阳似火,内蒙古(nèiménggǔ)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(héwénqiáng)钻进梭梭林中,感受着风的力道。
“这(zhè)一片是防风阻沙区,站在梭梭林里感觉风速明显减慢了。这片区域正发挥着(zhe)阻止流沙侵蚀黄河的作用。”看着(kànzhe)眼前随风轻摆的梭梭苗,何文强感慨道,“磴口(dèngkǒu)治沙,不只关注沙,还研究风和水、种好树和草。”
磴口县位于黄河(huánghé)“几字弯”的(de)“弯头”、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,是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的前沿阵地(qiányánzhèndì),426.9万亩沙海占县域总面积的77%。
沙海攻坚,磴口县构建起“一地一网三区(sānqū)”的系统(xìtǒng)施治防沙治沙体系。何文强解释(jiěshì)道,“一地”是确保荒漠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自然保护地,“一网”是农田防护林网,“三区”是封沙育草(yùcǎo)区、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。
“磴口县背靠沙漠,面朝黄河,以前治沙就(jiù)看沙,种树就像撒胡椒面,来场大风(dàfēng)全吹走了。近年来,我们转变治沙思路,充分发挥林、田、水的(de)多重功能,系统守护‘几字弯’。”何文强说,治理工作(gōngzuò)要环环相扣,只有统筹兼顾才能“锁住”乌兰布和沙漠东侵黄河的脚步。
2023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(tuījìn)“三北”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(gōngchéngjiànshè)座谈会时指出,要坚持系统观念,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(bǎohù)和系统治理。
“总书记(zǒngshūjì)的指示坚定了我们系统化治理的决心,也为磴口进一步因地制宜加快乌兰布和沙漠边缘(biānyuán)地带沙化土地治理、打造点线面结合的生态(shēngtài)防护网络指明了方向。”何文强说。
大地增绿后,磴口县湖泊和湿地的环境越来越好,当地利用湖泊在冬春(dōngchūn)两季黄河凌汛期间存留河水,增加了(le)植树造林(zàolín)的灌溉水源。在农田防护林网的保护下,过去饱受风沙侵蚀的土地肥力得以保存,如今转变为造林育苗地,又为造林治沙(zhìshā)提供苗木资源。
磴口县持续加强用系统观念、全局眼光进行荒漠化防治的(de)工作思路(gōngzuòsīlù),从治理(zhìlǐ)一个“环境点”到系统治理整个“生态面”,当地(dāngdì)生态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不断向好。据统计,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.04%提高到目前的39.1%,全县年沙尘日数由20世纪90年代的23天减少到现在的8天左右。
“湖泊、树林(shùlín)、农田、草地、沙漠本就是相互依存、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,我们要继续落实(luòshí)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,加强护水、造林、整田、育草、治沙全要素管理,持续保持沙区生态环境‘整体(zhěngtǐ)好转、改善加速’的良好态势。”磴口县委书记(xiànwěishūjì)刘向阳说。
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,74岁的(de)侯贵仍然保留(bǎoliú)着每天巡山的习惯。
侯贵自2001年起上山种树,先后在2400亩(mǔ)沙地上栽种20余万棵树木(shùmù),如今又开始进行林地改良工作。“这(zhè)几年有些树得病枯死了,林业专家说成片种植单一树种会增加树木患病几率。”侯贵穿梭在树林中,指着一排新(xīn)栽的小树说,“这里间隔种植了油松(yóusōng)和元宝枫,都是耐旱的长寿树种,不同树种交错种植能(néng)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风险。”
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,历史(lìshǐ)上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(zǒngmiànjī)的96%,一年365天有240天左右在刮风,漫天黄沙只需两小时(xiǎoshí)就能掠过辽河平原。
几十年前,林业人员经过精心选育,将耐旱耐寒耐瘠薄(jíbáo)的樟子松从寒温带南移多个纬度栽种在了彰武县(zhāngwǔxiàn),成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(fángfēnggùshā)的明星树种。今年,为提高(tígāo)治沙林木的质量,彰武县实施了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。
“试验项目成活率已超过(chāoguò)90%,不久就能移栽(yízāi)到科尔沁沙地(kēěrqìnshādì)治理一线。”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所长(suǒzhǎng)于洪亮介绍,红松病虫害少、种子经济价值高,但不易在沙地成活,嫁接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、提升结果速度,有利于形成可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局面。
从种活树到种好树,彰武县的治沙(zhìshā)工作离不开科学支撑。
“总书记指出,‘要坚持科学(kēxué)治沙,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’。老一辈用科学的方式把沙地变绿,我们这(zhè)一辈更要(gèngyào)用科学的方式,培育健康稳定、功能完备(wánbèi)的生态系统。”彰武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陈书魁说。
近年来,彰武县创新实施以树挡沙、以草固沙、以水含沙、以光锁沙(yǐguāngsuǒshā)“四大工程”,逐步构建起科学完善的(de)防风固沙体系。
在彰武县后新秋镇烧锅村,1700亩农田里(lǐ)挺立着一排排太阳能(tàiyángnéng)板,1.8米高的立柱下方,种植不久的黄豆(huángdòu)、高粱长势喜人,绿意连成一片。
“原来这里都是沙土地,天热的时候秧苗都被烫死了。光伏(guāngfú)发电板不仅能发电,挡在作物头顶还成了遮阴棚,遮光降温,减少水分蒸发。”烧锅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许延春说,以光锁沙(yǐguāngsuǒshā)工程(gōngchéng)让曾经愁人的“沙窝窝”变成了“香饽饽”。
森林覆盖率从2.9%提升到30%以上,“三北(sānběi)”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漠腹地推进了13公里……在彰武人心中,扩绿是治沙(zhìshā)工程的根基,而尊重(zūnzhòng)科学则是治沙成功的关键。
护林员艾力·麦麦提站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的(de)沙丘高处俯瞰,绵延的玫瑰花(méiguīhuā)带(dài)将金黄的沙丘紧紧环抱,给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“项链”。
时间倒回至(huízhì)2024年11月(yuè)28日,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,艾力(àilì)·麦麦提和工友们栽下最后一批玫瑰幼苗。自此,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85公里的“绿色缺口”顺利合龙,全长3046公里的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(shēngtài)屏障正式形成。
“过去沙子埋到房檐,现在(xiànzài)风过无沙,能闻着花香数星星。”艾力·麦麦提望着不远处的绿洲感慨(gǎnkǎi)。这位在沙漠(shāmò)边缘(biānyuán)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,见证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人沙和谐”的逆袭——和田地区41.2万亩沙地被划分到8277户农家,曾经寸草不生的沙包,如今(rújīn)成了肉苁蓉、玫瑰花的家园。
“总书记强调,兴绿要‘实现(shíxiàn)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相统一’,我们正按照总书记的指示,拓展(tuòzhǎn)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。”和田地区(hétiándìqū)林草局副局长骆爱科说。
在骆爱科的(de)办公室里,一张地图上密密麻麻标记了8277个红点,每个红点都是一处农户承包的沙地(shādì)。
“我们将国有未(wèi)利用沙地划给村(cūn)集体,每户承包30亩到50亩,确权到户,收益归己。”骆爱科说,得益于自治区出台的资金保障、生态用水等政策激励,全区上下掀起了治沙(zhìshā)热潮。
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不断深入,新疆推动防沙治沙(zhìshā)(zhìshā)与乡村振兴、新能源项目等有机融合。这一举措不仅巩固锁边合龙成果,还(hái)促进沙产业发展,确保治沙工作可持续进行。
奥依托(yītuō)格拉克乡塔吾哈孜村农民艾则孜·买提肉孜从事肉苁蓉种植已有15年,他带领合作社(hézuòshè)成员在种植红柳、梭梭(suōsuō)等固沙植物的同时接种肉苁蓉,至今已发展到950亩,实现治沙和产业发展两不误。
在他的带动(dàidòng)下,塔吾哈孜村(tǎwúhāzīcūn)有30%的农户都在种植肉苁蓉。塔吾哈孜村村委会去年又开垦了150亩沙地,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。
全民参与防沙(fángshā)治沙,已在于田县(yútiánxiàn)与沙漠接壤的5个乡镇中成为共识。如今于田县肉苁蓉年产量达4万吨,占全国产量的85%;肉苁蓉、玫瑰花相关合作社40余家,带动(dàidòng)就业一万余人。
“现在沙产业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。”于田县肉苁蓉协会会长买吐如则·买吐送说,沙漠不仅变绿了,还生出(shēngchū)了金,锁边(suǒbiān)防护带越种(yuèzhǒng)越宽,沙产业发展也越来越火,实现了绿富同兴。
【记者后记】实施“三北”工程是(shì)国家重大战略。2021年至2030年是“三北”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,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(de)关键期,是推动(tuīdòng)“三北”工程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的攻坚期。2023年6月6日(rì)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(tuījìn)“三北”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,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,打一场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。
两年(nián)来,“三北”工程(gōngchéng)攻坚战迈出坚实步伐。聚焦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,2024年完成治理面积超380万公顷。虽然三北地区(dìqū)已经筑起一道(yīdào)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,这里依然是生态脆弱地区,防沙治沙还须持续用力、久久为功。(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)
《青海日报》(2025年06月(yuè)17日 第3版:要闻)
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(gǎojiàn)外,均为青海日报(rìbào)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
新华社记者 刘 伟(wěi) 张丽娜 魏婧宇
三北(sānběi)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(cuìruò)地区,也是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攻坚区、防沙治沙的核心区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工作,提出打一场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,强调“要突出治理重点(zhòngdiǎn),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(biāozhìxìng)战役”。
今年6月17日是第31个“世界(shìjiè)防治荒漠化和干旱(gānhàn)日”。记者深入黄河(huánghé)“几字弯”攻坚战、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(jiānmièzhàn)、河西走廊—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一线,感受到决战沙海、绿染北疆的蓬勃力量。
夏日的乌兰布和沙漠骄阳似火,内蒙古(nèiménggǔ)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(héwénqiáng)钻进梭梭林中,感受着风的力道。
“这(zhè)一片是防风阻沙区,站在梭梭林里感觉风速明显减慢了。这片区域正发挥着(zhe)阻止流沙侵蚀黄河的作用。”看着(kànzhe)眼前随风轻摆的梭梭苗,何文强感慨道,“磴口(dèngkǒu)治沙,不只关注沙,还研究风和水、种好树和草。”
磴口县位于黄河(huánghé)“几字弯”的(de)“弯头”、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,是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的前沿阵地(qiányánzhèndì),426.9万亩沙海占县域总面积的77%。
沙海攻坚,磴口县构建起“一地一网三区(sānqū)”的系统(xìtǒng)施治防沙治沙体系。何文强解释(jiěshì)道,“一地”是确保荒漠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自然保护地,“一网”是农田防护林网,“三区”是封沙育草(yùcǎo)区、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。
“磴口县背靠沙漠,面朝黄河,以前治沙就(jiù)看沙,种树就像撒胡椒面,来场大风(dàfēng)全吹走了。近年来,我们转变治沙思路,充分发挥林、田、水的(de)多重功能,系统守护‘几字弯’。”何文强说,治理工作(gōngzuò)要环环相扣,只有统筹兼顾才能“锁住”乌兰布和沙漠东侵黄河的脚步。
2023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(tuījìn)“三北”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(gōngchéngjiànshè)座谈会时指出,要坚持系统观念,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(bǎohù)和系统治理。
“总书记(zǒngshūjì)的指示坚定了我们系统化治理的决心,也为磴口进一步因地制宜加快乌兰布和沙漠边缘(biānyuán)地带沙化土地治理、打造点线面结合的生态(shēngtài)防护网络指明了方向。”何文强说。
大地增绿后,磴口县湖泊和湿地的环境越来越好,当地利用湖泊在冬春(dōngchūn)两季黄河凌汛期间存留河水,增加了(le)植树造林(zàolín)的灌溉水源。在农田防护林网的保护下,过去饱受风沙侵蚀的土地肥力得以保存,如今转变为造林育苗地,又为造林治沙(zhìshā)提供苗木资源。
磴口县持续加强用系统观念、全局眼光进行荒漠化防治的(de)工作思路(gōngzuòsīlù),从治理(zhìlǐ)一个“环境点”到系统治理整个“生态面”,当地(dāngdì)生态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不断向好。据统计,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.04%提高到目前的39.1%,全县年沙尘日数由20世纪90年代的23天减少到现在的8天左右。
“湖泊、树林(shùlín)、农田、草地、沙漠本就是相互依存、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,我们要继续落实(luòshí)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,加强护水、造林、整田、育草、治沙全要素管理,持续保持沙区生态环境‘整体(zhěngtǐ)好转、改善加速’的良好态势。”磴口县委书记(xiànwěishūjì)刘向阳说。
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,74岁的(de)侯贵仍然保留(bǎoliú)着每天巡山的习惯。
侯贵自2001年起上山种树,先后在2400亩(mǔ)沙地上栽种20余万棵树木(shùmù),如今又开始进行林地改良工作。“这(zhè)几年有些树得病枯死了,林业专家说成片种植单一树种会增加树木患病几率。”侯贵穿梭在树林中,指着一排新(xīn)栽的小树说,“这里间隔种植了油松(yóusōng)和元宝枫,都是耐旱的长寿树种,不同树种交错种植能(néng)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风险。”
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,历史(lìshǐ)上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(zǒngmiànjī)的96%,一年365天有240天左右在刮风,漫天黄沙只需两小时(xiǎoshí)就能掠过辽河平原。
几十年前,林业人员经过精心选育,将耐旱耐寒耐瘠薄(jíbáo)的樟子松从寒温带南移多个纬度栽种在了彰武县(zhāngwǔxiàn),成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(fángfēnggùshā)的明星树种。今年,为提高(tígāo)治沙林木的质量,彰武县实施了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。
“试验项目成活率已超过(chāoguò)90%,不久就能移栽(yízāi)到科尔沁沙地(kēěrqìnshādì)治理一线。”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所长(suǒzhǎng)于洪亮介绍,红松病虫害少、种子经济价值高,但不易在沙地成活,嫁接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、提升结果速度,有利于形成可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局面。
从种活树到种好树,彰武县的治沙(zhìshā)工作离不开科学支撑。
“总书记指出,‘要坚持科学(kēxué)治沙,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’。老一辈用科学的方式把沙地变绿,我们这(zhè)一辈更要(gèngyào)用科学的方式,培育健康稳定、功能完备(wánbèi)的生态系统。”彰武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陈书魁说。
近年来,彰武县创新实施以树挡沙、以草固沙、以水含沙、以光锁沙(yǐguāngsuǒshā)“四大工程”,逐步构建起科学完善的(de)防风固沙体系。
在彰武县后新秋镇烧锅村,1700亩农田里(lǐ)挺立着一排排太阳能(tàiyángnéng)板,1.8米高的立柱下方,种植不久的黄豆(huángdòu)、高粱长势喜人,绿意连成一片。
“原来这里都是沙土地,天热的时候秧苗都被烫死了。光伏(guāngfú)发电板不仅能发电,挡在作物头顶还成了遮阴棚,遮光降温,减少水分蒸发。”烧锅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许延春说,以光锁沙(yǐguāngsuǒshā)工程(gōngchéng)让曾经愁人的“沙窝窝”变成了“香饽饽”。
森林覆盖率从2.9%提升到30%以上,“三北(sānběi)”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漠腹地推进了13公里……在彰武人心中,扩绿是治沙(zhìshā)工程的根基,而尊重(zūnzhòng)科学则是治沙成功的关键。
护林员艾力·麦麦提站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的(de)沙丘高处俯瞰,绵延的玫瑰花(méiguīhuā)带(dài)将金黄的沙丘紧紧环抱,给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“项链”。
时间倒回至(huízhì)2024年11月(yuè)28日,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,艾力(àilì)·麦麦提和工友们栽下最后一批玫瑰幼苗。自此,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85公里的“绿色缺口”顺利合龙,全长3046公里的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(shēngtài)屏障正式形成。
“过去沙子埋到房檐,现在(xiànzài)风过无沙,能闻着花香数星星。”艾力·麦麦提望着不远处的绿洲感慨(gǎnkǎi)。这位在沙漠(shāmò)边缘(biānyuán)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,见证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人沙和谐”的逆袭——和田地区41.2万亩沙地被划分到8277户农家,曾经寸草不生的沙包,如今(rújīn)成了肉苁蓉、玫瑰花的家园。
“总书记强调,兴绿要‘实现(shíxiàn)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相统一’,我们正按照总书记的指示,拓展(tuòzhǎn)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。”和田地区(hétiándìqū)林草局副局长骆爱科说。
在骆爱科的(de)办公室里,一张地图上密密麻麻标记了8277个红点,每个红点都是一处农户承包的沙地(shādì)。
“我们将国有未(wèi)利用沙地划给村(cūn)集体,每户承包30亩到50亩,确权到户,收益归己。”骆爱科说,得益于自治区出台的资金保障、生态用水等政策激励,全区上下掀起了治沙(zhìshā)热潮。
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不断深入,新疆推动防沙治沙(zhìshā)(zhìshā)与乡村振兴、新能源项目等有机融合。这一举措不仅巩固锁边合龙成果,还(hái)促进沙产业发展,确保治沙工作可持续进行。
奥依托(yītuō)格拉克乡塔吾哈孜村农民艾则孜·买提肉孜从事肉苁蓉种植已有15年,他带领合作社(hézuòshè)成员在种植红柳、梭梭(suōsuō)等固沙植物的同时接种肉苁蓉,至今已发展到950亩,实现治沙和产业发展两不误。
在他的带动(dàidòng)下,塔吾哈孜村(tǎwúhāzīcūn)有30%的农户都在种植肉苁蓉。塔吾哈孜村村委会去年又开垦了150亩沙地,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。
全民参与防沙(fángshā)治沙,已在于田县(yútiánxiàn)与沙漠接壤的5个乡镇中成为共识。如今于田县肉苁蓉年产量达4万吨,占全国产量的85%;肉苁蓉、玫瑰花相关合作社40余家,带动(dàidòng)就业一万余人。
“现在沙产业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。”于田县肉苁蓉协会会长买吐如则·买吐送说,沙漠不仅变绿了,还生出(shēngchū)了金,锁边(suǒbiān)防护带越种(yuèzhǒng)越宽,沙产业发展也越来越火,实现了绿富同兴。
【记者后记】实施“三北”工程是(shì)国家重大战略。2021年至2030年是“三北”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,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(de)关键期,是推动(tuīdòng)“三北”工程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的攻坚期。2023年6月6日(rì)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(tuījìn)“三北”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,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,打一场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。
两年(nián)来,“三北”工程(gōngchéng)攻坚战迈出坚实步伐。聚焦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,2024年完成治理面积超380万公顷。虽然三北地区(dìqū)已经筑起一道(yīdào)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,这里依然是生态脆弱地区,防沙治沙还须持续用力、久久为功。(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)
《青海日报》(2025年06月(yuè)17日 第3版:要闻)
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(gǎojiàn)外,均为青海日报(rìbào)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