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一瓣杏花,千年城韵

体育正文 185 0

一瓣杏花,千年城韵

一瓣杏花,千年城韵

从古老的(de)壁画、铜镜,到现代(xiàndài)的装置艺术、城市景观,杏花始终以不同的姿态,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。 文|汪晶美 编辑覃柳笛(tánliǔdí) 漫步于长春的东风(dōngfēng)大街,汽车厂退休工人用废弃零件焊接的“钢铁杏树”装置艺术,与春日里盛放的杏花树并肩而立,工业与自然(zìrán)的二重奏,彰显着长春这座老工业城市的魅力与活力(huólì)。 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,植物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文化意义,成为一座城市乃至(nǎizhì)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象征,而在长春(chángchūn)乃至吉林,杏花就是(jiùshì)这样一种独特(dútè)的存在。从高句丽山城的石缝到(dào)渤海国宫殿的瓦当,从辽金墓葬的铜镜到清代流人的诗笺(shījiān),杏花始终是这片黑土地上最绵韧的文化符号,它不仅用柔美色彩装点城市,更承载着历史记忆,见证着城市变迁。 “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”在中国传统文化(wénhuà)的(de)长河中,杏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经典意象。从“沾衣欲湿杏花雨”到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,诗词中的杏花,或寄寓情思,或象征(xiàngzhēng)美好,穿越千年,至今(zhìjīn)仍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。 而在长春(chángchūn),杏花更是独特且意义非凡的(de)文化符号。可以说,近现代长春的每个历史褶皱里,都藏着杏花的密码。《长春县志》有载,早在 19 世纪末,长春杏花村就闻名遐迩(wénmíngxiáěr),作家萧军也曾回忆在此游玩(yóuwán)的情景。 当代城市规划者则将杏花(xìnghuā)写入生态密码——借鉴清代“柳条(liǔtiáo)边”的灵感,长春园林部门沿人民大街打造“杏花生态屏障”,选择抗污染强的山杏品种,其根系(gēnxì)网络如同地下(dìxià)长城,既固土降尘,又以花期为城市标注春的刻度。卫星云图上的长春四月,粉白色带沿主干道(zhǔgàndào)次第绽放,恰似在大地绘制了一朵巨型杏花。 如今,每年四月,长春杏花节让整座城市(chéngshì)陷入温柔的狂欢:吉林大学校园的“杏花大道”变身露天美术馆(měishùguǎn),学生们用丙烯颜料在花瓣上书写(shūxiě)量子公式;54 路有轨电车拖着(zhe)民国时期的叮当声,穿过漫天飞花的春城大街,车厢里戴防花粉口罩的市民与举着单反相机的游客(yóukè)相视而笑。 在长春世界雕塑(diāosù)公园,阿根廷艺术家玛塔·米努欣的青铜雕塑《春之祭》与本土杏花(xìnghuā)形成奇妙对话。扭曲的人体从裂开的杏果中挣扎而出,西方表现主义与东方花道哲学在此碰撞。这让(ràng)人想起唐代渤海国(辖地含今长春地区)的“海东盛国”气象,出土的杏花纹鎏金带銙(kuǎ)上,波斯联珠纹与中原卷草纹和谐共生——文明(wénmíng)的对话,原来早在千年前的杏花影中(yǐngzhōng)埋下伏笔。 夜幕降临时分,昔日的伪满八大部建筑群,如今在(zài)杏花掩映中亮起景观灯(jǐngguāndēng)。日本建筑师当年刻意营造的压抑空间(kōngjiān),竟被柔嫩花枝(huāzhī)解构出奇异的美感。满城杏花,纷扬的落英洒落屋檐。这或许暗示着:再坚硬的权力符号,终将在自然节律前臣服。 站在长春(chángchūn)德苑的观杏亭远眺,可见不同时空的杏花在此重叠(chóngdié),便觉千年文脉正在花开花落间(jiān)生生不息:辽金墓葬(mùzàng)中凝固的青铜杏枝、伪满老照片里憔悴(qiáocuì)的街边野杏、解放碑旁沐浴阳光的新栽杏苗,以及天际线处正在建设的杏花主题生态社区。这座经历过殖民疮痍、工业阵痛的城市,正将杏花淬炼成超越季节的文化载体——那些飘落在有轨电车道轨间看似柔弱(róuruò)的五瓣花,实则是千百年来贯通庙堂与江湖、联通诗画与乐舞的文化基因,终将被碾作滋养黑土地的春泥。它们随着暮鼓晨钟舒卷,在城市记忆(jìyì)的暗房里(fánglǐ),映现着长春与杏花的倾城之恋。 千年之前,杏花(xìnghuā)已在吉林扎根。面对冬季严寒(yánhán)、春季倒春寒的(de)恶劣气候,杏花坚韧绽放,成为这片土地上生命力的象征。在吉林传统民俗中(zhōng),杏花更承载(chéngzài)着吉祥幸福的寓意,每逢重要节日,人们用杏花装点街巷、制作手工艺品,祈愿风调雨顺、生活美满。而丰富的考古发现,不断见证着杏花与吉林的深厚渊源。 在吉林省(jílínshěng)集安市洞沟墓群禹山墓区,集安五盔坟四号墓(公元6世纪)的玄武岩壁画上,朱雀尾羽扫过的空隙里,几笔淡赭色线条勾勒出抽象花卉,尽管(jǐnguǎn)考古报告未明确其种类,但丸都山城(shānchéng)遗址(集安)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,昭示着高句丽人对(duì)果木的利用。民间传说称,守军曾将杏核混入城墙夯土,以花期证明“天佑(tiānyòu)山城”。 渤海国时期,杏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。龙头山墓群出土(chūtǔ)的渤海国鎏金带銙上,忍冬(rěndōng)纹(wén)与宝相花纹交织,折射出唐文化对“海东盛国”的深刻影响。贞孝公主墓墓室壁画中的庭院树木(shùmù),或为后世杏花意象的灵感来源。 南宋大臣洪皓创作的(de)《松漠(sōngmò)纪闻》,也记载着与杏花有关的女真习俗:满族萨满(sàmǎn)后世在春猎前,会以杏枝蘸鹿血祭祀山神。这一古老仪式(yíshì),为杏花赋予了神秘色彩。至此,杏花不仅是文化标识,更成为游牧民族精神的寄托。 清代,杨宾《柳边纪略》记载东北“野杏丛生,四月始华”,当流人踏着松花江的冰面来到(láidào)宽城子(长春旧称),或许正是这些凌寒绽放的野杏,才催生了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的诗情。历经千年迁徙,杏花随鲜卑骑兵、契丹商队辗转(zhǎnzhuǎn),最终在伊通河畔扎根。如今,每年春天净月潭的山(shān)杏林海,粉色花潮自(zì)山麓漫向(mànxiàng)峰顶,与残雪冷杉构成(gòuchéng)冰与火的视觉奇观,诉说着杏花与吉林这片土地跨越时空的不解之缘。 从历史长卷中走来的杏花,不仅是文化与(yǔ)自然的纽带,更(gèng)在艺术领域(lǐngyù)绽放出独特光彩。杏花的艺术表达,始终在多元文化碰撞中裂变新生。 吉林省博物院藏《山东移民(yímín)图卷》(清晚期)以水墨记录“闯关东”路线,画中杏树从莱州老宅(lǎozhái)延伸至宽城子新居。现代学者认为,“愈北愈瘦”的笔法隐喻移民对故土的移植与(yǔ)适应,长春二道沟山东屯的古杏,枝干勒痕被传为(chuánwèi)移民捆扎家当的印记,虽无考古实证,却成为集体记忆的鲜活(xiānhuó)载体。 而更动人的(de)(de)演绎藏在民间。吉林乌拉满族剪纸传承人李侠的作品中,杏花常与鸟兽(niǎoshòu)、神树组合,满汉交融的纹样,折射出民间对自然力的浪漫想象。 千年时光流转,杏花(xìnghuā)早已深深融入黑土地(tǔdì)的(de)血脉。从古老的壁画、铜镜,到现代的装置艺术、城市景观,杏花始终以不同的姿态,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。(作者系吉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四级调研员) (本文刊载于《瞭望东方(dōngfāng)周刊》2025年第11期(qī),总第934期)
一瓣杏花,千年城韵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